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、国家"211工程"、"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"和国家"双一流"建设高校,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。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,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,2个国家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,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,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17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(含研究基地),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(感知矿山)研究中心,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。学校坐落于素有"五省通衢"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——江苏省徐州市,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(文昌校区1555亩,南湖校区2858亩),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。
一、学校有哪些博士后流动站?
学校自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,现已建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,分别是矿业工程、电气工程、测绘科学与技术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、管理科学与工程、机械工程、力学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土木工程、环境科学与工程、地质学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安全科学与工程。其中"矿业工程"流动站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建站以来,累计招收了800多名博士后。
二、博士后的申请条件有哪些?
1、思想政治表现良好,具有良好的学术品德,身体健康。
2、在国家"双一流"建设高校或海内外知名大学、研究机构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。
3、年龄一般在32周岁以下。
4、近3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JCR二区以上SCI论文1篇或SCI/SSCI论文2篇或CSSCI论文3篇或取得同行公认的重大成果。
三、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及其他福利政策有哪些?
1、薪酬待遇
每年不少于25万(含学校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约5万元),博士学位授予学校为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博士后,学校额外一次性发放3万元补贴。
2、其他相关政策
(1)可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学术评价,可以竞聘学校相应学科的高级基础岗位。
(2)可以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或交流。
(3)子女入托、入学享受我校教职工同等待遇,可申请租住学校房屋。
(4)博士后可按规定申请落户,将人事档案等转入学校管理;
(5)博士后可按相关规定享有学校公共资源服务。
四、博士后的出站要求以及如何竞聘学校的教师岗位?
在完成规定的研究任务的基础上,学校对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学术成果采用评分评级制,期满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人员,可竞聘学校教师岗位。考核优秀者优先聘用。具体评分标准参照学校博士后管理办法(http://pd.cumt.edu.cn/0c/fe/c11356a462078/page.htm)
五、博士后的招聘流程以及需要准备的进站材料有哪些?
1、申请者查看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后招聘计划,了解相关信息并联系合作导师,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。
2、填写《中国矿业大学申请博士后岗位人员情况登记表》(见附件),准备相关附件材料,并交到各拟聘单位。
3、依托流动站及拟聘单位审核并报学校审批。
4、学校审批通过后,人事处协助博士后申请者办理相关进站手续,签订聘用合同。
六、如何获得更多的信息?
1、博士后招聘计划见
http://pd.cumt.edu.cn/1d/56/c11352a466262/page.htm(或见下表),点击博士后招聘计划中各团队名称可以了解各团队的具体招聘要求、岗位职责、人员待遇等信息。
2、各二级单位负责博士后业务工作老师的联系方式见:http://pd.cumt.edu.cn/30/3d/c11158a471101/page.htm。
3、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
联系人:张老师;
电话:0516-83590200;
邮箱:kdbsh@cumt.edu.cn;
网址:http://pd.cumt.edu.cn/bshzpxx/list.htm
附件:《中国矿业大学申请博士后岗位人员情况登记表》
博士后招聘计划
聘任单位
团队名称(研究方向)
合作导师
招收人数
矿业学院
巷道围岩控制
张农
1
充填开采与岩层控制
张吉雄
2
露天开采
才庆祥
1
周伟
冲击矿压
窦林名
3
煤岩体压裂与流态矿产开采
黄炳香
3
巷道围岩稳定原理与控制
柏建彪
1
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
张东升
2
薄煤层原位流态化开采
李学华
1
巷道围岩稳定原理及应用
王襄禹
1
矿井水采空区储存与净化
姚强岭
1
冲击矿压
曹安业
1
巷道围岩控制与材料化学加固
李桂臣
1
煤与瓦斯共采研究团队
胡国忠
1
智能化开采
方新秋
1
深部高效开采
屠世浩
3
保水采煤与岩层控制
马立强
1
煤矿固废处置与充填开采
黄艳利
1
巨厚煤层开采
王旭锋
1
地质力学与地球物理
陆菜平
1
巷道围岩控制与充填技术
张益东
1
安全学院
职业健康与应急救援
王德明
2
城市与公共安全
周福宝
1
矿井瓦斯防治与利用
林柏泉
2
煤岩瓦斯动力灾害
王恩元
1
煤矿瓦斯治理
程远平
1
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治
秦波涛
2
土木学院
工程结构火安全
叶继红
2
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
杨圣奇
1
大跨空间结构
张营营
1
地下工程灾害防控
马占国
1
隧道及地下工程
王迎超
1
新型结构与新材料结构
尹世平
1
机电学院
智能采掘装备
葛世荣
2
智能矿山装备
王忠宾
1
刘新华
流体传动及控制
赵继云
1
教育部创新团队:矿山大型机电装备可靠性
朱真才
8
周公博
沈刚
曹国华
彭玉兴
李伟
结构优化及故障预诊
程刚
1
智能采掘装备
王世博
2
装备节能与再制造
程延海
1
机电装备智能感知
李威
1
智能传动与振动控制
陈飞
1
信控学院
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
王雪松
2
程玉虎
生物信息
陈兴
1
智能优化与控制
郭一楠
1
图像分析与模式识别
李雷达
1
矿山安全监测监控与监管
华钢
1
水下无线通信
孙智
1
智能系统与先进控制
杨春雨
1
智能优化与控制
孙晓燕
1
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实验室
李世银
1
智能优化与控制
张勇
1
资源学院
安全地质
隋旺华
1
非常规能源地质
吴财芳
2
秦勇
矿山水害防治
杨伟峰
1
应用地球物理
岳建华
1
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机理与环境响应
李文平
6
郭英海
孙强
煤地球化学
王文峰
1
地质新能源与地质环境
桑树勋
2
地应力地球物理综合预测
陈同俊
1
煤系气勘探与开发课题组
傅雪海
2
地球信息科学课题组
杨永国
1
化工学院
细粒煤高效分选理论及技术
谢广元
1
煤炭干法高效分选与深度筛分
赵跃民
2
活性材料与能源电化学
高庆宇
2
煤炭高效节能利用
何亚群
1
矿物能源材料
徐朗
1
重质碳资源高效利用
魏贤勇
8
宗志敏
煤炭干法高效分选与深度筛分
骆振福
1
细颗粒干法分选
王海锋
1
低阶煤提质及高效洁净利用
张海军
1
孟献梁
煤加工过程水处理团队
冯莉
1
环测学院
矿区生态修复
卞正富
1
生态恢复力建设
张绍良
1
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创新应用
张克非
3
室内混合智能定位技术
汪云甲
2
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
胡振琪
2
开采损害与防护
郭广礼
1
大气污染防控、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功能材料
王丽萍
1
表界科学及其传递机制
湛含辉
1
生态累积效应与弹性控制
董霁红
1
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
雷少刚
1
变形监测及沉陷控制
邓喀中
1
城市群土地利用大气环境效应测算与模拟
李效顺
2
城市及城市群土地扩张模拟与调控
电力学院
储能安全与过程强化
饶中浩
1
大功率电力传动与控制
谭国俊
1
新能源发电与电动车
陈昊
1
先进电力电子电能变换与应用
原熙博
1
先进电力电子电能变换与应用
伍小杰
3
流体科学与应用
郭楚文
1
徐州市无线电能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先进电力电子电能变换与应用研究中心
夏晨阳
1
材料学院
生物摩擦学
张德坤
2
刘洪涛
先进材料与循环利用
冯培忠
1
生物材料及摩擦学
罗勇
1
超电及热点材料团队
隋艳伟
1
物理学院
软物质与非衡态统计物理
陈雷鸣
1
数学学院
图论与组合优化
苗连英
1
计算机学院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矿山大型机电装备远程智能故障诊断
夏士雄
6
周勇2
牛强
软件分析与测试
姜淑娟
1
智能信息处理
丁世飞
1
管理学院
资源与环境政策
董锋
1
能源资源管理
陈红
5
龙如银
安全管理
李爽
1
资源经济及管理/低碳消费行为
丁志华
1
消费行为预测与决策
江红艳
1
能源与环境工程课题组
张明
1
能源环境管理
许士春
1
财务管理系统工程
姚圣
1
创新治理
孙自愿
1
能源环境管理
何凌云
1
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团队
王新宇
1
公共管理学院
中国矿业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智库课题组
王义保
2
深部国重
非线性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团队
谢和平
1
非线性岩体力学与工程
高峰
1
深部岩体力学
靖洪文
1
人工地层冻结理论及应用
宋雷
1
人工地层冻结理论与应用
杨维好
3
深部岩体力学
张凯
1
特殊土物理力学特性
周国庆
1
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
蔚立元
1
煤加工中心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复杂资源(废水)分选与处理过程强化
刘炯天
1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复杂资源(废水)分选与处理过程强化
曹亦俊
1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复杂资源(废水)分选与处理过程强化
苗真勇
1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复杂资源(废水)分选与处理过程强化
桂夏辉
2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复杂资源(废水)分选与处理过程强化
李小兵
1
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:复杂资源(废水)分选与处理过程强化
张海军
1
物联网中心
感知矿山物联网
丁恩杰
2
感知矿山物联网
赵小虎
2
低碳能源研究院
矿区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
冯启言
1
微细颗粒分选与矿物处理
李延锋
1